邓小平的防左思想和摸石子过河思想是中国的财富。
而当下可能的新格局是美国主导,中国配角,日本小三,欧洲在失落之中。三是土耳其,政局一度不稳并和西方交恶。
中国GDP增速与政府预期增长目标,资料来源:WIND 中国CPI与PPI同比均回升,资料来源:WIND 一个粗略的判断是,也许在2014年底2015年初,美国经济开始复苏。因此引导金融脱虚入实是大势所趋。美国大多数宏观经济指标都趋好。如果我们倾向于认同世界经济长周期的拐点将在分化中陆续降临,那么新周期的资产配置战略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。二、不同以往的新周期:高风险的羸弱复苏 我们想要强调的是,世界经济的长周期拐点可能已逐渐显现,世界经济复苏的曙光,可能会逐渐呈现。
体现新监管的试金石,很可能是大资产新规。就房地产泡沫而言,我们容易观察到2011年1月份开始,北美房地产呈现出重点城市价格持续上升,三四线城市并无起色,房价上涨快于租金上涨的特点,这和中国几乎如出一辙。这个时期的经济交流形式:原料与生产都在同一地,通过遥远的商路到达消费者之手。
最重要的是保障本土的职业位置,使蓝领、白领都不致于流入失业大军。其次是远东的中国和日本。短短三年中,世界贸易量从30亿美元降到10亿美元。只要融入这个经济圈,该地区的经济和技术自然被发达国家带动起来。
同样,现代通信技术促进了世界信息交流,许多无人问津的小岛一跃成为逃税天堂,许多企业在那里注册或逃税,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蛀虫。第二阶段:从2006年迄今的10年,经历金融危机,经过20多年全球化过程,经济发展了,但社会分化了,人们在经济动荡中进入反思,进入现实。
对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,社会需要各种人,从最高的知识阶层,到最简单的流水线工人。例如生产iPhone的苹果公司就通过英属的加勒比岛,估计逃税2150亿美元。例如特朗特提出企业税要从35%降到15%。刚巧还是英美两国发端,是第一次和第二次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国。
◆经济全球化的挫折◆ 经济国际化了,却没有统一有力的国际组织管理规范,也没有国际法庭约束,各国又有不同的文化、宗教、经济结构和政治体系。究其原因,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造成对工业发达国家的冲击,社会底层没有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利,甚至受害。这就能理解,为什么这么多人赞同英国脱欧和投票普朗特。要实现这点,就要吸引美国公司、尤其是其生产线重新回归美国。
战后美国希望重新恢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,但世界已经分裂成东、西方两大阵营,最多实现经济半球化。尚未大选时特朗普就遭到370位经济学家、包括8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联名抗议。
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,是交通工具、即运输业的现代化。1930年美国对2万种商品提高关税,以此提示欧洲各国也要提高关税。
外贸逆差还只是对总体的国民经济而言。重新调整经济全球化的目的应当非常明确:全球化不能以牺牲底层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。1870年左右,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,主导者显然是英国。在美国主导下,1920年创立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,重新恢复国际秩序,欲恢复第一次经济全球化。这样的经济全球化,最获利的是原经济落后的地区。而在经济和技术动荡的时代,本来就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就更失去了安全感,尽管没有失业,但是担心失业,担心自己的孩子以后没钱上大学。
这样的政策将有损于许多企业的利益,这些企业一定会通过媒体、通过议会游说来阻扰政策实施。但应当说,他们的这些愿望都是从各国自己的利益出发,有多少人是从美国暨美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来换位思考,来理解。
因为路途遥远,能经济交流的只有价格昂重、体积较小的调味品、首饰或装饰品之类。为此美国多次点名责怪德国汽车业。
经济全球化,是富国对穷国的补偿,以缩小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经济与技术的巨大差异。政府只能设立相应的政策来吸引企业回归美国,显然只有两条渠道: 一、提高关税,加重国外产品进入美国的成本,例如特朗普大选时扬言要提高中国进口的关税到45%,提高墨西哥进口商品关税到35%。
这期间西方推出世贸协会WTO、世贸协议GATT、服务协议GATS、货币基金IWS和世界银行等。跨国企业因为市场扩大(以前只为本国市场,现在为全世界市场),需要更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。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不应当像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结局这么惨,但许多现象会相近,如贸易保护主义盛行,右翼势力蔓延,以往的历史可以引起深思。值得一提的是集装箱革命,采用标准化的集装箱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,其意义堪与发明蒸汽机和发明火车并举,现在已经普及到90%的国际运输业。
相对社会底层,精英阶层享受到全球自由贸易和电子信息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富足。但要真正实现这两者也不是这么容易,经济体像一个大雪球,有其惯性,有其自身的经济规律。
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出现在一个全新的技术环境下。为了安抚企业界,特朗普提出在今后十年国家投资28500亿美元搞基本建设,还要取消遗产税、个人税……这是里根当年采取的小政府、低税收、少干预经济政策。
回顾第一次经济全球化的败局:1929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,各国为了自保,立即采取贸易保护主义。1884年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本初子午线公约,统一时间度量……要实现经济全球化,首先要实现货币和度量的全球化。
但没有了生产线,简单劳动力的需求减少,企业把对劳工的责任推给了社会。他们生活在一个工业国家,本来有一种优越感。对失业者来说,他们没有享受到任何经济全球化的利,却蒙受了所有经济全球化的弊。◆世界经济面临新的转折◆ 英国脱欧,美国翻船,欧盟多国的右翼蔓延强大,一方面威胁着这个自由世界——经济发达的国家几乎都是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——同时也给这个自由世界敲响了警钟,必须严肃审视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,要让从贫到富的社会各阶层都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,而不是仅仅看国民总产值、股市指数、对外贸易量、税收等宏观的国民经济指标。
每个人都希望对自己、对家人、对未来有一个安全感。其中:美国从34提高到40,英国从31到36,法国从28到29,德国从25到29,甚至北欧社会主义的瑞典,都从20激增到28,达到德法的资本主义程度——中国2014年是47,贫富如此悬殊,比美国还要资本主义。
这就可以理解,这些国家一方面要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,另一方面又无限制从国外引进技术人员。德国受到的伤害最大,外贸量从135亿帝国马克骤降到57亿,工业产值下降40%,经济危机导致社会危机,引发政治危机,极右的纳粹党迅速发展,从危机前夕的1928年议会大选获2,6%小党,1933年大选中以33,1%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。
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大致分成三个阶段。西方世界以美国为中心,货币兑换转为美元本位,即各国货币与美元兑换,美元与黄金挂钩(1971年取消)。